健身行业:走好发展与规范的平衡木
发布时间:2022-11-19 16:20:53 人气:490
近年来,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健身消费需求不断升级。《2022国民健康趋势报告》显示,健身会员和健身人口渗透率呈现出连续五年增长的趋势,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达到7513万人,全国健身类场馆数约14.9万家,其中商业健身俱乐部41917家,健身工作室51939家。健身行业正加速释放活力的同时,看似繁荣的市场上也隐藏着众多健身房乱象,消费者维权无果的血泪史:预付费的健身课程、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健身房卷钱跑路……
首先,预付费是饮鸩止渴的模式,衍生出各种怪象。健身房运营成本高,对现金流的迫切需求,许多健身房选择了提前预售课,买的越多打折越多的预付费模式,从表面上看这是双赢之举。事实上,健身房一味扩张规模,重营销轻管理,但其所能承载的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会员越多,“预付款负债”也越多,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如果会员变少,现金流不足,经营则难以为继。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消费者。
其次,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是行业一大痛点。消费者选择健身房,选择的是环境氛围、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练。因此,专业教练指导的沉浸式锻炼是区别于家庭锻炼和个人锻炼的关键因素。但因专业健身教练培养周期长、聘用费用高,部分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聘用没有资质的人员充当教练。不在专业领域上下功夫,反而培训销售话术、卖课推销、花式营销,形成劣币驱除良币。造成诱导消费、强制消费、甚至出现了“健身贷”。优质教练流失、投诉事件频繁、服务口碑暴跌势必不利于健身行业的良性发展。
再次,健身房卷钱跑路是经营者存在的突出问题。通常套路是,经营团伙事先租用某个场地声称要开健身房,故意拉长装修周期,延迟设备进场,同时雇人四处散发传单,招揽客户充值办卡。等到消费者怀疑健身房为何迟迟不能营业时,背后的老板已经卷款“跑路”,让消费者蒙受损失。况且店家大都没有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直接付款码收取课程费用,套路环生,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困扰着健身行业整体公信力的发展。
最后,对于健身行业,既不能因其存在的问题而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自流。应当拒绝其“野蛮生长”、让其“百花齐放”。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进一步明确行业规范,如更严格的准入门槛、更权威的资格认证、建立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在实行预付款消费行业引入预付款的第三方管理,建立公正安全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对于行业经营者来说,要创新经营理念和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据了解,不少健身房作出创新探索:进行差异化经营,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避免恶性竞争;注重优质健身教练职业化,让“青春饭”变“铁饭碗”;延长产业链,挖掘健身补剂、安全护具等盈利新增点;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头部主播等等。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健身房不应再因循守旧,只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开拓创新,促进服务提质升级,才能用高品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通讯员:朱洪)